2014-08-06

057* 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多資訊平台?

(2014/08/23寫於東京都墨田區,2014/08/30重新編輯)

這次的標題,其實應該是「為什麼我們需要這麼多(沒有用的)資訊平台?」

我個人淺見,如果知道全文照刊/翻,在最後加上個有超連結的來源,如果這種東西也能叫新聞或議題,我個人覺得太侮辱(真正的*)新聞專業。

我得承認,我就是一個毛病很多的人,雖然我常常都是吊而啷噹什麼都不在乎的樣子,但那是我真的不在乎,因為我在乎的點通常,都 很 奇 怪 。特別是一觸及我的專業項目,我都特別容易,腦 充 血 

比方說,這次的標題:為什麼我們需要這麼多(沒有用的)資訊平台?

按編:
這篇文章趕在出發去甲子園前熬夜完成,但最終卻在發表不到12小時又被我自己給拿了下來。我想了又想,適時表達一些情緒能比較看得出作者有血有淚的一面,但如果因此而看不清真正想要傳遞的事實,那我認為這就是一篇無效的文章,充其量也只是一篇自我滿足、自爽的東西罷了。

所以,我冷靜下來(在經過又一個5天的小旅行之後)重新地和大家討論:為什麼我們需要這麼多(重複又不具備正確性的)資訊平台?



事情是這樣發生的,本月份6日我在社群網站上看到了一個很美的產品實景照:


(圖片取自design boom)

這是由設計團隊facet studio所設計的 " higasa lamp ",最近對這種東方元素的室內裝潢都會非常敏銳,只要發現位在東京23區內都想親眼去看看。主因是隈研吾的微熱山丘南青山店,一開始對於照片很無感(哪來的外星建物XD)直到實際走訪才真正得以感覺到各個設計的精妙之處;當然也有在照片上一看就覺得好可愛的nendo 設計starbucks馬克杯,看到實品之後大翻白眼,果然還是留在電腦裡比較有想像空間哪~

現在設計師的3D圖蓋得都太完美,有時看到實物的時候都會有股跟學伴見面後的惆悵感……所以在能力可行的範圍,都希望可以用自己的眼睛來確認一下。

這篇關於higasa lamp的介紹出自我還滿喜歡的一個網路雜誌,不免在內心裡嘉勉了一下:嗯,這雜誌編輯的sense真的很不錯。

這兒先解釋一下,在我定義當中的「網路雜誌」指的是真正有自己的產出,也就是說每月會出動自己的採訪團隊,有自己生成的主題以及文章,幾乎和傳統的雜誌無異,只是刊載的平台變成了網路,那就可以稱之為「網路雜誌」。

至於現在我們經常可以在社群媒體上看到轉來轉去的網站,我對於這類只有特約外稿或翻譯外電(比方說國外部落格或網路新聞)甚至是轉載其他平台文章者,只能稱之為「資訊平台」,只知道全文照刊/翻,在最後加上個有超連結的來源,如果這種東西也能叫新聞或議題,我個人覺得太侮辱(真正的*)新聞專業。

什麼是真正的?是長時間經過討論與驗證,被記載在學說跟課本裡的那種。


名詞定義完之後,終於要開始講故事了。

當這張成功的實品照吸引了我的目光之後,我點入了內文,一看更是不得了:「facet studio 的兩位設計師 Owen Zhu 和 Eugene Wu,採用遮陽傘的建築元素……(以下略)」看這名字很有可能是來自台灣的設計師啊!大概是去年台灣設計師週電子報留下的餘毒,一看到這種很可能是在海外打拼的台灣設計師,就會很想要跟他們聯繫、專訪XD 於是,立刻用studio的名字去估狗,得到了下列的官方網站:


facet studio ∣ http://www.facetstudio.com.au/



看到結尾是au,感覺不是太樂觀,因為紐澳地區有很多在當地土生土長的華人。如果你說,只要出生地在台灣,管他認不認識台灣都可以叫人家台灣之光噢。不過對於我來說,這個問題就像是在問:生育之恩與養育之情哪個比較重要?

在我個人的想法之中,95%是對於養育父母的感恩,5%則感謝生來五體健全、沒有重大疾病的生育,畢竟沒有後天的教育,那麼我們誰也都不是。

所以林書豪對我來說,他就是個美國人,如果他在台灣的環境下生長,以我們的環境來說,幾乎沒有可能培養出一名NBA選手,那又怎麼好意思叫人家台灣之光?!希望大家可以切記這一點,台灣是一個很小的國家沒有錯,如果因為自己很想在世界媒體上出現,而想盡辦法要去沾光,那真的就難看了。

請相信我們真的還有很多沒有被主流媒體所曝光的「台灣之光」。


anyway,當我點開了網站上的studio出現了這張圖:


(截圖取自facet studio)


我左看右看,右邊這位先生看起來像是日本人,好像不是台灣人。在右上角的語言版本選擇中有英文、日文與中文的選擇,點了中文之後發現是繁體字,有種莫名的勝利感,不過這也就證明了這兩個人一定有一個人是日本人,那麼在原先網路雜誌上看到的名字「兩位設計師 Owen Zhu 和 Eugene Wu」可能就不是正確的了。

再點了一下右下角的WHO,出現了:
Y. KASHIWAGI
O. SHIH


分別點入他們的名字,就出現了這兩位個別的學經歷介紹。大略地看完之後,大概知道他們兩位是在雪梨、澳洲跟大阪出沒的設計雙人組,主要是以建築為範疇領域……

那麼,Owen Zhu 和 Eugene Wu是誰?


再度啟用估狗來查了這兩個名字,並沒有出現設計事務所或其他的設計,通通都只會出現引用原先這個網路雜誌的其他文摘。於是我回到最原本社群網站的連結裡,點入了來源design boom的網站:


design boom ∣ http://www.designboom.com/design/higasa-umbrella-light-by-facet-studio-01-04-2014/






拉到最底下是關於整個專案的簡介,清楚明白寫著
project team: olivia shih, yoshihito kashiwagi
photography: owen zhu, eugene wu



這到底是鬼遮眼了還是英文太差?


整個查證的時間(還包含了重複驗證),運用估狗大神只查了兩次,總共也只出現了2個網站,不到30分鐘的時間,我只想知道這件事很難嗎?

按耐著怒氣,非常客氣地在這個網路雜誌的社群網站上指出文章的錯誤,並且虛偽和善地說,是不是應該善盡查證的功夫再PO出來,不要誤導讀者比較好吧!當然對方當晚也立刻回覆留言,並且改正了文章內文,說未來會更小心,之類的公關場面話。

我會說那是場面話而不是真的有心要改善,因為短短兩週後的現在已經看不到那篇貼文了,並且沒有任何關於這篇文章更正的相關資訊。(簡單地來說,我留言的那一則已經從網路世界的表面消失了)


我沒有打算要公開地指出這個網路雜誌的名稱,因為我相信他們絕對不會是唯一一個犯錯的媒體。我也相信,一定也會有人認為,不過就是個網路文章有這麼嚴重嗎?但我想說的是,查證就是媒體最基本的要素,媒體報導的就應該要是事實,而這樣的鐵則就是無論新聞事件的大小,作為媒體人都應該要從一而終、一視同仁地處理與對待。

如果連最基本的編譯都沒有辦法掌握100%可信度,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去相信在所做的專題之中,所得出的任何一個結論呢?

讓我感覺更無奈的是,這篇文章早在今年一月就已經刊出,這半年來已經在華文地區經過無數次的轉載,誤以為higasa lamp設計師是Owen Zhu 和 Eugene Wu應該不在少數。讓我想起一兩年前,我當時就職的設計公司產品被海外的部落客所介紹,進而導到我們外銷公司網站,這篇文被台灣介紹一些國外有趣設計小物的平台所翻譯,最終將設計的名字冠上了外銷公司的名字。

我覺得很不可思議的是,外銷公司網站上大大地寫了設計團隊的名稱與連結,真的花不用30分鐘,就可以發現這個扎扎實實是來自於你旁邊的設計公司所產出,而且在台灣就買得到。

只能提醒自己,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
補充

翻譯文裡有一段寫道:「設計師們將這種像是戴上斗笠的燈,取名為『日笠燈』。設計過的傘面使燈光能輕盈地灑下,造成朦朧與擴散的光影,讓空間更顯得溫柔與安寧。」

對照原文:「literally merging the design elements of the distinct objects together, ‘higasa lamp’ has been conceived for a theatre space in sydney, australia,creating a sense of place within the grander building’s foyer, where one can often feel unsettled amidst the swarms of people.


我一直在想「日笠」這一詞來自哪裡?我拿higasa這個字去估狗圖片,出現的都是日式的和紙傘圖片,網站的搜尋也會發現到洋傘的日本販售網站。到底這個「笠」字是哪裡來的,這兩位非出身傳統農產國家的設計師應該不會對斗笠特別有感觸才是啊。

不過就在我放進估狗翻譯之後我懂了:higasa 不論翻成中文或是日文都是 日笠 。


順帶一提,在日文裡沒有日笠這個名詞,是福井的地名(讀作hikasa)、或是姓氏(讀作higasa),真正的higasa漢字裡寫的是「日傘」。中文,好像也沒有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