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在迷失中,渴求的並不是指引的方向,或許可能是那一段回頭看仍足以微笑的記憶封存。
《Lost In Translation》台灣譯為〈愛情,不用翻譯〉,中國慣用他們直白的方式譯為〈迷失東京〉。哪一個比較好?在我看來,Lost In Translation還是最忠於原味的曖昧與模糊。愛情了嗎?迷失了嗎?答案應該會因人而異,你也會有你自己的一套解讀,不是嗎?
上一次看這電影,少說也有6年。說也奇怪,以故事的結構來說,這般平淡而且接近藝術風格的電影向來都不是我的tone,但這部片卻經常以不經意地姿態出現在我的回憶裡。我想,是片中描述的那種交錯在語言與文化差異時空下,纖細而微妙的情感共鳴,一直讓人感同身受,也一直難以忘懷了吧。
因為這個故事描述很開放,老實說好像不應該把故事整理成一個大綱。我只說,來自我自己的觀看點,《Lost In Translation》是以東京為背景發展出在異鄉找尋的歸屬感。雖然看這部片時年紀小,多半是看不懂片中東京的炫目、多變與強迫症般的秩序、條理對比,只有深刻地感覺到在異鄉中找不到的歸屬感。
這世界的炫麗卻無法撼動你內在的獨白。當Bill和Charloette躺在床上,面對陰暗而且失眠的漫漫長夜,迷失了自己的方向,Why I am here?
觸動了我內心中的一個點,好幾年前,我踏上了一個名為「歸鄉」的旅程,雖然海的那一端是家人,但仍舊難掩那些語言與文化背景的衝突。我努力賣乖了2週,終於也還是在最後一週崩潰。我理解那種身邊的景物飛逝在你腦後,卻也不會留下一點漣漪與感動的恐懼,I feel nothing,只想回去那個到處操著台語口音,三步就有便利商店的自在空氣。
那是第一次,感覺到沒有根的漂浮感。
去年10月,我以半調子的日文隻身前往了東京設計師週,長這麼大的第一次商旅,第一次一個人出國,一個人住在2天前才訂下的飯店。拖著超重的行李進入只有兩間廁所大的房間(不是我家廁所太大,是房間真的很小),那種巨大的寂寞吞蝕了全部的自己。
雖然可以一知半解地和來往的日本人相談,厚著臉皮也要開口要設計師的聯絡方式,訪問、拍照。強迫自己用工作去消弭不知所措的空白,我想,這就是所謂用工作麻痺自己的最好示範吧!只是後來就一直沒辦法調回正常模式,成為無敵的工作狂到現在。(笑)
最後的那一幕,Bill在陌生的街頭中,一眼攫住Charlotte的背影,毫不猶豫地走向她,那是不需要說明的直覺,沒有過多的對白,擁抱、親吻、道別,異鄉的寂寥到此走入了一個新的記憶與旅程。
那是愛情嗎?我想,那是一種互相需要與依賴的寂寞靈魂相遇。
**
今天下午重新再看了一遍《Lost In Translation》,我還記得我第一次看的時候,最後的這個擁抱讓我情不自禁地淚流,因為投射到回憶裡一段一模一樣的畫面,雖然最後我的故事裡沒有happy ending,但真實人生也就是這樣,在迷失地東京街頭互相道別,將記憶中的對方與回憶一同封存後,moving on.
經過了6年,我的眼角還是不自覺地濕潤,只是片段中的很多悸動少了,能用更為淡薄地眼光看過,但那是對於人生有了更新一層的解讀而滿足的結論。
我原本以為我會把這部我排行中的BEST 10寫得很淺白的,不過,這本來就是一個需要很多觀者自我人生經驗共鳴的片,我想,很多的情緒是不需要翻譯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